
張存良 攝

張存良 攝
中國古代稱城市干道為街,居住區(qū)內道路為巷,街字本指四通的道路。隋唐時,里坊面積增大,坊內開辟十字干道,稱十字街,坊內支路稱曲。宋代以后的城市撤去坊墻,改為街巷制,沿用里坊制城市的方格網(wǎng)街道,并把坊內街、曲,改造成以東西向為主的巷,以利建造南北向的住宅。巷可直通干道,交通大為便利,但大片房屋密集,無坊墻阻隔,火災極易蔓延。南宋初規(guī)定,街、巷每隔一百間的寬度留一條一丈寬的火巷(或稱火弄)。元明兩代沿用這種道路網(wǎng)。街和巷作為城鎮(zhèn)道路的名稱沿用下來。今天約定俗成,城市街道除街、巷外,又有了大道、路的名稱,忻州城市一般南北為路,東西為街,街左右為巷。
忻州城周九里二十步,城墻始建于東漢末年,北魏擴建,隋唐重筑,明洪武三年(1370年)、嘉靖十六年(1537年)、萬歷二十四年(1596年)到二十六年三次重修。萬歷重修后四門改名:東門迎暉,更名永豐;南門康阜,更名景賢;西門留映,更名新興;北門鎮(zhèn)遠,更名拱辰。忻州城墻修竣后,四座城門,連同洞門八座,洞門城門重重相對,彼此相通。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同治七年(1868年)到九年又兩次重修。城墻之上增修了垛口,重修了門樓,并建堙門,城墻全部用磚石包砌。今日所見忻州老城面貌,即同治年間修葺后的遺物。解放戰(zhàn)爭時期,由于晉綏軍挖戰(zhàn)壕、修碉堡,有較大損毀。解放后,由于城區(qū)建設,城墻逐步有所拆除,東南西北四面僅剩斷壁殘垣。四門只留北門“拱辰門”,北門遂成忻州古城所遺標志性建筑。
北門拱辰門墻頂四周磚砌圍廊,中部為城樓。城樓總高28米,寬7間,深4間,四周圍廊,重檐三滴水,歇山式屋頂,三層檐下,四周共有紅色廊柱22根,檐下高懸“晉北鎖鑰”門匾。樓內無柱,梁架結構簡潔,連接嚴實。樓身坐落在12米高的城墻之上,更顯其巍峨高大,雄偉壯觀。城墻外涂朱紅,下筑券門洞,洞頂甚高,底闊3米多。整個城樓紅柱藍瓦,富麗堂皇,具有很高的文物保護價值。城墻內兩側,各有磚砌臺階,曲折通上墻頂。城門樓廣場景觀宜人。北城門樓西原有三官廟。
南門“景賢門”,重建于明萬歷二十四年(1596年),1972年拆毀,2002年重建。城樓面闊7間,進深4間,重檐歇山頂,四角飛檐,樓梯三層,構思精巧,樓內無柱,三層檐下正中懸掛“三關總要”匾額。
東門“永豐門”,重建于明萬歷二十四年(1596年)。城樓匾額“獻佳合北”。1945年城樓被毀。東門到南北大街是東大街。
西門“新興門”,重建于明萬歷二十四年(1596年)。城樓匾額“九峰雄峙”。城樓毀于解放前。西門通南北大街,古城原有略顯彎曲的西大街。
城內以十字路口為界,分為南北大街。以南北大街為中軸線,一條大街縱貫南北,將城分為東西兩部分,兩旁是街巷,東部亦稱街,西部為巷。南北大街西側的街道由北往南依次有石狼巷、周家巷、打磨巷、草市巷、泰山廟巷、秀容巷、關帝廟巷7條東西向主巷。
南北大街東側由北往南依次有學道街、興寺街、東大街(亦名丁字街)、順城街4條東西向主街。整個州城街巷內店鋪、民居、寺廟布局合理,井然有序。
除以上主要街道外,還有東街云路巷、錦衣巷、火神廟街、焦家西巷、李家巷、仰圣牌樓巷、觀音廟街、奶奶廟街、三道十字街、文昌寺街、蘭墻底、棗澗巷、三眼閣底、財神廟巷、二道坡街、趙家堡街、大坡街、南主事巷、北主事巷、北關七賢古道巷、東二道巷、東三道巷、西六巷、南關王家巷、楊家巷等小街巷。
古城內古街道青色石條鋪面,歷史上兩側布滿建筑考究的商號貨棧。古城建筑主要有州署、寺廟、牌樓等。在南北大街上從北到南建有明月樓、八座門及連三牌樓。民居里巷縱橫排列,以南北大街為中軸線,直通南北兩座城門。街道巷口均豎坊表,數(shù)楹重檐,跨越街心,彩繪金碧,色澤粲然。許多寺廟古建點綴其間,名勝古跡花插全城,為古城增添了濃厚的文化色彩。
忻州地處晉北交通樞紐,也是晉北商品集散地,歷史上商賈云集,經(jīng)商遂成為縣人必然的選擇,忻商也因此聞名。行商坐賈,忻州商人除在本地經(jīng)營店鋪的坐賈外,更為著名的是足跡遍布大江南北、長城內外的行商,忻商是晉商的重要組成部分。忻商所以能在商海中獨樹一幟,是因為他們遵循誠信為本、信譽第一、儉以持家的經(jīng)商理念。經(jīng)商使得忻州成為富庶之地,境內經(jīng)商和離邑從商者“多如牛毛”。據(jù)1935年版《山西大觀》統(tǒng)計,全縣20萬人口中,從商者竟達3.8918萬人。
清末民初是忻州商業(yè)的黃金時期。城內有商鋪400余家,資本3.26萬元。南北大街、東大街、南北兩關以及臨近大街的各條小巷商店林立、鱗次櫛比。各商鋪貨物齊全,種類繁多。尤其是地處城中心的十字街,更為熱鬧繁華。全城商業(yè)以綢、幣、紙、錢、糧、鐵、藥、估、木、當十大行為主,以郜、王、張、陳、石、連等姓氏家族為主要業(yè)主。他們開辦錢莊、發(fā)行鈔票、辦理匯兌。同時六大財主在城內設有賬莊,負責總、分商號的結算,成就了許多具有豐富內涵與人文背景的老字號。
這些老字號的商鋪,后來雖然都先后歇業(yè),但店鋪建筑仍保留下來。南北大街東邊大門頂為歇山式、木瓦建筑的聚源謀賬莊,后來成為忻縣銀行辦公地;永康綢緞莊改為職工俱樂部;始建于清朝中期的義聚隆后為城內派出所使用;元恒泰成為了經(jīng)營“爐食、糖棗、養(yǎng)胃糕”為主的糕點鋪;永泉商號,即著名的悶樓旦,后來為帽廠所占用。
元遺山祠堂:位于城內南北大街北端西部,坐西向東,東西長40米,南北寬17.8米。創(chuàng)建于清道光年間,20世紀50年代及2006年維修,現(xiàn)存建筑為清代遺構。中軸線上有西大廳,南北兩側各存有碑房11間。祠堂現(xiàn)存西大廳面寬三間,進深四椽,硬山頂式,為典型的清代廳堂建筑。大廳右側檐下有“元遺山先生祠堂碑記”碑1通。2007年6月6日,忻州市人民政府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010年元遺山祠堂重建,整體結構仍保持祠堂原貌。
明月樓:又名凌云樓或明遠樓。在北城門南近百米,磚木結構建筑。三檐歇山式閣樓,四角飛檐,明柱周匝,底層明窗欞隔扇圍攏,頂有圓形脊樓。樓體高峻,屹立當街,又稱“凌云樓”。樓體中部有門洞,行人車馬從中通過,二層高懸“凌云樓”匾額。建筑造型美觀,做工精巧。登樓入口處在遺山祠大門北側,解放初期文化部門把底樓作圖書館,1954年因阻礙交通而拆除。
學道街,街北有文廟,街南有九龍照壁。往東過十字路為奶奶廟,再往東為火神廟。
文廟:忻州文廟原建于州城西南隅九龍崗上的文昌寺一側。后晉天福二年(937年)所建。明弘治五年(1492年)王軒任忻州知州時,文廟連同儒學,由九龍崗遷徙到學道街。明建文廟坐北向南,三進大門欞星門雄偉壯觀。廟中有泮池,泮池上有泮橋,池水之陽,有巨大照壁。照壁由西而東,琉璃碧瓦蓋頂,像一巨大屏風,照壁上龍飛鳳舞。池以北正對“戟門”,戟門四楹三間,六扇合扉,脊高坡緩,獸頭高昂。戟門正中為“官廳”,左右各有“名宦祠”“鄉(xiāng)賢祠”“忠義祠”“孝悌祠”。進戟門,穿過殿,往北,單檐頂式大成殿巍然聳立。大成殿全部為木質結構,“五脊殿頂”,頂部以綠色琉璃瓦蓋頂。門窗欞楣雕刻精致,風板雀替形制玲瓏。殿檐四角飛起,殿內木閣中塑有大成至圣先師孔子巨型雕像。1977年3月8日大成殿不幸毀于大火。大成殿背后是“明倫堂”。另有“尊經(jīng)閣”“崇圣祠”等配套殿宇。文廟大院之中,建筑恢宏,古木參天,古柏六株,喬松無數(shù),呈現(xiàn)出蒼翠碧蔚之幽雅美景。文廟西曾有包公祠,東有文殊寺。
陳家牌樓:陳家牌樓,位于南北大街北段中部。為連三牌樓,高大雄偉,是為紀念忻州成功人士陳功而建的功德牌樓。牌樓南面匾額“鯤奮春溟”。北面匾額“鶚橫秋漢”。
興寺街:也稱十字街,興國寺在此街。它與學道街、東大街、順城街一樣,是古城的4條東西向街道之一。但它卻獨有三個十字街口,即與南北大街、西邊的草市巷構成了古城唯一的、最中心的十字街口,與南、北主巷形成第二個十字街口,與仰圣巷、三道十字街形成了第三個十字街口。興國寺始建于唐高祖武德六年(623年),原名圣國寺,后唐長興年間(930年-933年)改為興國寺。興寺街內的商號,雖不及東大街店鋪林立,也行當俱全。有銀鋪、賬莊、糧行、鐵店、木店、粉坊、裁縫鋪、鞋鋪、剃頭鋪等32家,著名的有萬和園、義和園、義盛和、永益源等。
東大街,從東門進城是東大街,東大街過十字路路北為舊時的州衙(忻州州署在東門街宣化坊)、貢院。貢院是州縣庠生考取秀才的專門場所。貢院內設有考棚,考棚只有隔墻,沒有門窗,每間一桌一凳專供考生考試時使用,一人一間。貢院的考試一般三年舉行一次,考中者稱為生員,也稱秀才。1900年中秋節(jié)(9月8日),曾為慈禧太后從北京逃赴西安時的“西狩”行宮。
城隍廟:在東大街州治西,忻州城隍廟正中大殿塑有城隍神,身著紅袍,手執(zhí)紙扇,左右站文武二判宮,上方掛著“楊府靈佑候”金字大匾。兩邊廂房塑著十殿真君殿、救苦殿、豐都殿等。據(jù)傳原忻州城隍為漢朝蕭何,明洪武三年重建后,忻州人請威鎮(zhèn)三關的楊延昭楊六郎做了忻州城隍。城隍廟明清兩代多次重修,民國戰(zhàn)亂損毀,新中國成立后廟產(chǎn)屬公,現(xiàn)城隍廟為忻州七中占用。城隍廟西有節(jié)孝祠。州治東有龍王廟。
古鐘樓:位于城東古鐘公園內,據(jù)鐘銘文記載,公園大鐘鑄于金大定(1161-1189年)年間。
順城街,也稱丁字街。丁字街口路西稍微往南,坐西面東,三間平房(現(xiàn)在的南北大街107號)有成育敦商號。東順城街,為順著城墻一直往東之意,以“九原驛”“柳林泊”最為著名。
石狼巷:因有石雕二郎神而名,巷內有開辦于民國初年的日新銘照相館、石印廠。此巷的“后畦子”曾是城中人消遣、賞景、買菜的地方。巷內解放后曾修起了大禮堂,是區(qū)直機關干部開大會、聽報告的地方。
周家巷:周家巷因早年屬周姓所居而名,后因有“聚豐泰錢莊”而輝煌。聚豐泰,位于周家南二巷口,坐南向北,是當年晉商眾望所歸的誠信銀行。聚豐泰錢莊舊址,解放后改設糧食貿(mào)易公司。慶春厚錢莊,位于周家巷內,十字路口西南角。
周家牌樓:周家巷口的周家牌樓,木結構彩畫,為朝廷敕造。所賜匾額“公益梓里”,是對周家給予社會貢獻的褒獎與肯定,“周氏矜式”是給予周家的崇高榮譽。
打磨巷:因有數(shù)家打制大小石磨作坊而名。曾是名匠、作坊云集之地,集聚著許多金器、銀器、玉器、鐵器、石器等設計、加工、制造行。打磨巷口,跨南北大街,高聳的三層過街木牌樓,一面的巨大匾額“百葉臻榮”,描述了忻州當時工商業(yè)繁榮的景象;另一面的“精勤信必”,昭示了忻州人精益求精、勤勞敬業(yè)、堅守誠信的人文精神。進巷不遠,解放后為忻縣軍分區(qū)駐地,盡頭為三家店,人稱“圪蛋上”。因早年有南北并列之三家旅店而得名,專門接待騾馬幫、駱駝隊。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由基督教英國傳教士興建福音堂,占地四十畝,解放前為忻縣農(nóng)職校所占。后為地委專署所在地?,F(xiàn)東勝泉溫泉精品酒店、東勝泉溫泉會所、左右客溫泉精品酒店入駐三家店。位于三家店的西文殊寺舊址,建有五臺山文化研究院。
草市巷:草市巷因古時交通多為車馬、馱隊,故有買賣草料的商市而名,草市巷內曾經(jīng)有各業(yè)商號38家,錢莊7家,其名是:義生恒、敬業(yè)慎、源義恒、義聚恒、天德恒、義豐久、晉義興、元義恒、復合源、選青源等,可見此巷古時的紅火熱鬧景象。草市巷口南,其址最早是南呼延村張姓財主的產(chǎn)業(yè)。有店鋪名為“元和德”,初為面闊6間,兩層歇山頂?shù)哪臼焦艠?,后?jīng)一場大火燒毀,改建成中西合璧式樓房。當?shù)厝讼铀舭寤野担史Q“悶樓旦”。南北大街與草市巷的交叉路口,解放初期建“合作大樓”,后改稱“紅旗商店”,是一座綜合性商場,其經(jīng)營規(guī)模在解放初期很長一段時間內為城內之最,是老城的商業(yè)地標。悶樓旦往南,有一雕花門樓、磚雕影壁的二進院。草市巷往西高處舊時是有名的監(jiān)獄,窨子院。光明街南一巷及草市巷交叉口,早期為嘉禾陳氏布莊,開闊5間門面,門樓高聳,彩布顯眼?!皬团d泉”幾經(jīng)演變,解放初,幾位同仁合資,院內開設澡堂,生意格外紅火。
泰山廟巷:因巷內泰山廟而得名,泰山廟又名東岳廟,創(chuàng)建于北宋時期,文物建筑僅存中軸線上的大殿及西側的鐘樓。大殿為明代遺構,鐘樓為清代建筑。巷南有一處甜水井,也叫官井,為附近居民提供水源。巷北是發(fā)電廠,也稱電燈公司,泰山廟巷口以北是一家爐食點心鋪,兩間鋪面,前店后院,與德勝樓、興盛樓、桂香樓同為忻州城最負盛名的爐食點心鋪。泰山廟西有財神廟,財神廟始建于明代永樂年間,廟內供奉財神爺趙公明元帥,配祀文財神比干等。是隸屬于忻州道正司白鶴觀的子孫廟。財神趙公明系道教神仙,黑面濃須,頭戴鐵冠,手執(zhí)銀鞭,騎一黑虎。財神廟整體坐西向東,現(xiàn)存文物建筑有中軸線上的大殿、獻殿及兩側的鐘樓、北配殿,均為清代遺構。
仁義巷:忻州老城經(jīng)南北大街進入泰山廟巷,20米向南有條不足兩米寬的窄巷,可直通秀容北巷。
秀容巷:因秀容書院而名,巷內有忻商連氏的“義聚隆”醋醬莊。位于南北大街秀容巷口有周家的九間樓百貨莊。
王家牌樓:兩道王家牌樓,位于南門城樓附近,是為了紀念王治所建。第一道王家牌樓,匾額正面為“進士坊”,背面為“連登科第”。第二道王家牌樓,匾額正面為“太仆正卿”,背面為“祖孫繼美”,以表達對王家祖孫三代勤政愛民的贊譽。兩道王家牌樓,并肩而立,位于順城街和秀容巷之間。
關帝廟巷:關帝廟巷因有關帝廟而得名。關帝廟始建于宋宣和年間,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清雍正三年(1725年)重修及改建,1999年再次重修,現(xiàn)存為明清建筑。關帝廟亦稱護國寺,廟門上關帝廟和護國寺兩塊牌匾并列。廟內供奉“顯靈義勇武安王”關羽,配祀姜太公、驪山女媧娘娘等神殿,大殿稱崇寧殿,清雍正三年重建,崇寧殿塑關帝、周倉、關平之神像。1985年4月由忻州市人民政府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2007年6月6日,忻州市人民政府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八座門:靠近南城門,橫跨馬路,也稱文殊閣牌樓。始建于明朝萬歷年間,它正中有個大門洞,供車輛出入,兩旁各有一個行人通行的小門。在大門洞與小門洞之間各有一堵隔墻。加上臺頂中央文殊閣處的一個門洞,上下一體,大小相見,各施其用,排列有序共計有門洞八個,故稱“八座門”。穿過“八座門”,緊挨著就是連三牌樓。
連三牌樓:位于南城門樓與八座門之間,連三規(guī)制,四柱三間,土木石結構。上部為歇山式樓頂,中間的一間較大,兩邊略小,紅柱支撐、斗拱托起,碧色琉璃瓦熠熠生輝,飛檐斗拱,華麗精巧,秀氣典雅,莊重肅穆,精美的垂花垂柱巧奪天工。為忻州古城景興門至八座門間中軸線上光鮮亮麗的景觀構筑物。游客可以沿著樓梯登上三牌樓,居高臨下遠眺古城美景。
民國時期,忻縣城內街道承襲以往,無大改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1953年,城內南北大街鋪設為水泥路面。此后,將北關的石條路面拆除,鋪為水泥路面,未設下水道。
(責任編輯:盧相?。?/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