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武古都胡漢親 物化載體詮漢興
在代縣城西7.5公里處,有一個黃土小平原,平原上托著一個數(shù)百人的小村莊,名曰“古城”,在它的下邊還覆蓋著一座構架完整、文化生命已達2200余年的古都遺址——漢廣武城。廣武古城和歷史上其余古城相比,其突出的貢獻在于孕育出了“胡漢和親”這枝歷史文化之花,為漢代的興起奠定了基礎。西漢建立之初,漢高祖劉邦為了鞏固政權,穩(wěn)定社會局勢,實行休養(yǎng)生息政策,下令“兵皆罷歸家”,讓士兵還鄉(xiāng)務農。漢高祖死后,繼任的統(tǒng)治者繼續(xù)實行休養(yǎng)生息政策,注重農業(yè)生產,使?jié)h初的經濟逐漸恢復和發(fā)展。后來,在休養(yǎng)生息政策的基礎上,漢文帝、漢景帝創(chuàng)造了文景之治的輝煌時期,而廣武古城的生命也得以延續(xù)至今,且擁有極高的歷史價值和科學文化價值。
廣武古城在西漢時成為西晉侯國的國都,于北魏初徹底坍塌,彼時雁門關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中心從廣武古城移至上館城(今山西省代縣)。從漢廣武古城始建至坍塌過程看,其生命的最后宛如彗星掃過天際,照亮了歷史的夜空,爾后迅速隱于暗夜之中。離開古城去探究“胡漢和親”的歷史淵源,如同我們用“想象”去追尋銀河系的奧秘,感覺很飄渺、空曠,正因此,廣武古城留給世人“實”的史詩感變得無可代替。
當“胡漢和親”在史書上被詳細記載時,其母體廣武古城卻掩埋在厚厚的黃土之下,故而古城身上覆蓋的黃土地被列入到黃土高原序列。古都、古跡能夠以如此方式定格下來,無形中體現(xiàn)出廣武古城在漢初擁有的較高地位和豐富的文化內涵。
不計其數(shù)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在雁門上空發(fā)出聲響,引起廣武古都深沉的情感共鳴,它不時地將各種歷史信息載體呈現(xiàn)給世人,譬如:滄桑的古城墻、斷裂的青銅劍、銹蝕的箭頭等,無一不在述說著古城悠久的歷史。
古都城遺址出土的這些物化載體,吸引了諸多專家一探究竟。古城村名的命名方式引起地名學家的溯源追尋;漢代城市的構建框架激發(fā)建筑學家的興趣;古生物學家想從稀薄的粉塵中找出哪些是劉邦的DNA片斷、哪些是冒頓單于的蛋白質肽鏈;古聲音學家則想從瑟瑟的秋風中辨別哪些波段是廝殺聲、哪些波段是《胡笳十八拍》……然而無論是哪位專家都有一個共同的疑問,那就是西漢時期“胡漢和親”的國策究竟意義何在?
廣武交戰(zhàn)漢不穩(wěn) 韓王叛亂變敵人
漢朝初建,以廣武都城為代表的十余個邊城仍在激戰(zhàn),廣武一帶發(fā)生的胡漢交戰(zhàn)就是“胡漢和親”誕生的歷史環(huán)境。時至漢高祖七年(前200年),匈奴族在冒頓單于的領導下,北滅丁零等國,拓地至俄羅斯貝加爾湖;東占內興安嶺、遼河等郡及亞洲東部草原;西控樓蘭、烏孫等二十多個部落,地界劃至祁連山、天山;南攻河郡,距長安最近處僅七百里。由于秦王朝殘暴統(tǒng)治十五年,其中秦末的戰(zhàn)亂長達八年,西漢初定,戰(zhàn)事頻仍,國力民力消耗殆盡。
面對動蕩不安的局勢,為了維護大一統(tǒng)中央集權國家的統(tǒng)治,劉邦大封諸侯王,中央僅控十五郡,結果導致受封者尤其是異姓王經常發(fā)動叛亂。匈奴作為好戰(zhàn)之族,常入漢界擄掠人、財、物,平均每年擄人一萬余,財物更是難計其數(shù)。在這種大背景下,“胡漢和親”的國策應運而生。
廣武距雁門關45華里,秦置縣,漢因之。古城南北長約5華里,東西寬約4華里,城墻總長約18華里。廣武城是雁門關軍事行動的咽喉之地,是胡漢必爭的軍事重鎮(zhèn),因此這里一直由帶“王”字封號的功臣或皇子皇孫駐守。冒頓咄咄逼人,搖撼著西漢政權的統(tǒng)治基礎,為了早日寧息戰(zhàn)爭,劉邦把治軍有方、戰(zhàn)功顯赫的新封異姓諸侯韓王信從河南潁川調至晉陽,扼守雁門關長城段,以備匈奴。
韓王信,西漢開國功臣、異姓諸侯王,韓襄王姬倉庶孫。韓國被滅后,跟隨張良入關,擔任將軍,授韓國太尉,領兵攻取韓國故地,受封韓王。信受封后更勤于兵旅,嚴律己,苦操兵,其所帶領的軍隊迅速成為中原的一支勁旅。恰逢當時云中、廣武戰(zhàn)火呈燎原之勢,新生的西漢政權受到嚴重威脅,劉邦急調韓王備邊,并將太原郡所轄三十一縣劃歸給他。
調防晉陽,鎮(zhèn)守廣武,就要和匈奴打交道,不僅局限在軍事領域,還有政治、經濟、文化等多方面因素要考量。韓王信對這點認識不足,心理準備更不足,他親赴雁門關勘察邊備情況后,上奏劉邦:“國被邊,匈奴數(shù)入,晉陽去塞遠,請治馬邑?!睘榱藗溥叄n王要把王室移在雁門關外的馬邑,這其實是一個冒險的做法。如果駐在廣武古城,雄險的雁門關和長城就是一道巍巍的屏障,可擋冒頓的鐵騎。然而劉邦接奏后,并沒有認識到廣武城在戰(zhàn)略上擁有的地理優(yōu)勢,更缺乏對匈奴首領冒頓軍事戰(zhàn)略思維的了解,于是便準奏了。
漢高祖六年(前201年),冒頓率兵大舉圍攻馬邑。韓王身陷絕境,將士們難以適應雁門關的苦寒環(huán)境,士氣低落,軍中糧草難以為繼,雁門關內援軍數(shù)日內無法抵達,而匈奴人卻如魚得水,士氣旺盛。困守孤城的韓王為了保全士兵們的性命,只得數(shù)次遣使納貢求和。韓王求和,劉邦震怒,修書一封嚴責之:“專死不勇,專生不任??芄ヱR邑,君王力不足以堅守乎?安危豐亡之地,此二者朕所以責于君王?!表n王信讀后冷汗直流,害怕全族被誅,遂攜城投降,并盟約攻漢。顯然,韓王信的英雄氣概被雁門關的朔風吹得無影無蹤了,而廣武局勢的變化也成為“胡漢和親”政策誕生的助推劑。
御駕靖邊廣武都 大風起兮難飛揚
“大風起兮云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xiāng)。安得猛士兮守四方!”一曲《大風歌》,道出了劉邦一統(tǒng)四方的帝王氣概。得知韓王、匈奴要合攻大漢,劉邦很是生氣,于是定下一舉消滅韓軍、把匈奴冒頓趕回大漠的目標,率領三十萬大軍進入廣武古城。
前文提到,劉邦在建國之初為鞏固統(tǒng)治將開國功臣封為諸侯王,結果導致部分諸侯王擁兵自重,發(fā)動叛亂。異姓王不削,大漢不穩(wěn)。為了加強中央集權,高祖劉邦決定和匈奴進行貿易往來,發(fā)展經濟??墒怯捎谛倥珓萘姶螅瑑傻亟涃Q關系不對等,漢王朝只有臣服匈奴,才能用黃金和絲織品換回匈奴的馬、騾、驢、駱駝、獸皮、毛織物等。為了改變這一被動局面,劉邦率軍出征廣武古城。
雁門關內外,胡、漢兩軍劍拔弩張,凝滯的空氣仿佛一流動就會引發(fā)天崩地裂。劉邦站在廣武古城上遙望綿延起伏的勾注山、巍峨雄偉的雁門關,期盼著此行能夠一舉消滅匈奴,穩(wěn)住國基。御駕親征以來,首仗便將韓王信的大將王喜斬殺,消滅其精兵千余。很快冒頓組織了第二次戰(zhàn)役,派左、右賢王率精騎萬余和信的大將王璜合攻晉陽,結果又遭慘敗,率兵北遁。第三次漢軍與匈奴軍在樓煩決戰(zhàn),結果還是冒頓大敗。此役后匈奴勢力范圍一直撤退至平城以北。
漢軍進駐廣武古城后,冒頓躲在遠處隱兵不戰(zhàn)。捕捉不到決戰(zhàn)之機,軍中漸生浮躁之氣,劉邦見狀決定出廣武,到雁門關尋冒頓和信決戰(zhàn)。主意已定的他數(shù)次派人到平城打探軍情,先后十余次均報未見匈奴精兵,只見老弱病殘、婦女兒童。最后劉邦又派重臣婁敬親自去考察,情況亦然。
婁敬,有經邦濟世之才,齊國人。作為齊國的戍卒,他正要被發(fā)往隴西戍邊,同鄉(xiāng)虞將軍引薦其見劉邦,成為劉邦的謀士。當時眾人諫劉邦定都洛陽,婁敬則認為“漢取天下不同于周室,山東連年戰(zhàn)事,民窮地荒,故不宜為都。而漢中地被河帶,四塞為固,地腴資饒,宜建都。僅管外邊戰(zhàn)亂,也難波及到中央”,力陳都城不宜建洛陽而應在關中。劉邦疑而未決,張良明言以建都關中為便,遂定都長安,賜婁敬劉姓,官拜郎中,號奉春君。
謀士們堅決認為出塞決戰(zhàn)時機成熟,而婁敬卻力排眾議,提出反對意見:“兩軍對壘,一般雙方都要炫耀自己兵精馬壯,以聲勢壓倒對方,而今冒頓顯示的都是自己的短處,其中必有詐。”彼時劉邦的二十萬大軍已進入雁門關,焉能撤退,劉邦大罵:“齊虜!憑三寸不爛之舌,謀得官位,今休要阻我大軍!”遂械系婁敬于廣武城,待得勝歸來,要用他的血祭軍旗。剛愎自用的劉邦根本不了解雁門關的情況,士兵中凍掉手指、腳趾者十之有三,傷病過半,處境十分艱難。(楊繼東)
(責任編輯:盧相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