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山川效靈,三千年而一泄其密,且適我之生,所以謀流傳而悠遠之,我之責也?!币粋€多世紀前,學者羅振玉在朋友劉鶚家中初見甲骨,既驚又喜、大受震動后寫下這段話。歷經(jīng)120年,幾代甲骨文研究工作者辛勤努力、接續(xù)奮斗,誓要從千年中華文明標志的甲骨文中解碼出歷史記憶的真相。
日前,紀念甲骨文發(fā)現(xiàn)120周年座談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會上宣讀了習近平總書記的賀信。座談會上,專家代表紛紛就如何做好甲骨文的傳承發(fā)展工作建言獻策。
吉林大學教授林沄表示,為了充分發(fā)揮甲骨文的重大作用,要更加重視甲骨文研究方面的人才培養(yǎng)?!耙皇窃谂囵B(yǎng)研究生時加強全面教育,為甲骨文研究提供充足后備軍。二是加強師資力量,特別注意加強甲骨文方面的師資隊伍建設。三是繼續(xù)吸引更多學科的專家來參加甲骨文研究。四是從廣泛意義上擴大研究的后備軍。”林沄說。
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宋鎮(zhèn)豪說,應保護載入《世界記憶名錄》的甲骨文的尊嚴,杜絕偽造、亂用、亂通假甲骨文字的現(xiàn)象,注重多元化、多路徑的甲骨文研究理論、方案、方法的探索,完善甲骨學學科體系,加強知識產(chǎn)權保護,營造良好的甲骨學發(fā)展氛圍。
在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劉一曼看來,殷墟考古與甲骨學研究的關系非常密切,它們互相依存、互相促進、共同發(fā)展。比如,殷墟文化分期的絕對年代確定、殷墟考古發(fā)現(xiàn)的許多重要遺跡遺物的年代和性質(zhì)等考古學問題,都是依據(jù)甲骨文資料和甲骨學研究成果來探討的。因此,應將二者有機結合起來,進行綜合分析、比較,這樣定會取得更大收獲。
2018年,國家圖書館申報的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國家圖書館藏甲骨整理與研究》正式立項,這意味著國家圖書館館藏甲骨整理研究進入快車道。據(jù)國家圖書館館長饒權介紹,目前已基本完成照片采集和釋文,正加緊推進排序等整理研究,力爭早日完成《國家圖書館甲骨全集》的整理出版。
“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關鍵在教育,漢字文化的普及和傳承要從教育抓起。”清華大學教授黃德寬說。他建議,在基礎教育階段,重視吸收甲骨文等古文字研究的成果,將漢字的構形規(guī)則、歷史發(fā)展和文化內(nèi)涵適當引入語文教育,改進和豐富語文教學內(nèi)容,“教師不僅要教會學生認字寫字,還要追根溯源,告訴學生漢字從何而來,讓學生通過漢字的學習了解中華文化的基因,播下歷史文化的種子,讓博大精深的歷史文化代代相傳?!?/p>
(責任編輯:梁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