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長城神池段。張存良 攝
從小生長在晉西北神池縣的小鄉(xiāng)村,抬頭是山,低頭是溝,眼睛里、腦子里滿是那一座連一座的黛色、黃褐色的蒼蒼山巒。這些多得數(shù)不清的重重皺褶,看上去起伏、舒坦、渾厚、連綿,它們重疊有韻,跌宕有律。它們組成了黃土地特有的景致,它們刻畫出神池縣獨有的風情,它們展示著北國風光的蒼茫,它們舞動著“原馳蠟象”的神韻。
不經(jīng)意間,你會突然發(fā)現(xiàn),在某一個山梁峁頭上,崖畔溝洼間,有一條隱隱約約、漫漫漶漶蟄伏著的“S”形曲線,時而拱起脊梁,時而隱入山嶺,陣陣山風襲來,長在這條脊梁上的茅草野蒿便隨風起伏,恰似一條巨蟒在蠕動,在蘇醒。
這是什么?像風雨剝蝕形成的山峁又不是?像日月消融人為的斧痕又模糊?像飽經(jīng)滄桑的山村老人額頭上的皺紋?像操勞家務的村婦手背上冒起的青筋?像神奇的大自然刻鑿出的雕塑?
你再定睛細看,這條順著山頭繞著山梁蜿蜒的“巨龍”,沿著山勢走向延伸,或這里,或那里,或遠處,或近處,或隱隱約約,或長長短短,或高高低低,或?qū)拰捳B綿起伏,纏繞蟄伏在山巒疊嶂中。
這就是神池縣的古遺存,這就是明朝時期修筑的長城。
神池這段明長城始建于明嘉靖年間(1522年—1566年),是為抵御蒙古部落侵擾而建,現(xiàn)存遺跡主要分布于神池縣境內(nèi)的虎北鄉(xiāng)、烈堡鄉(xiāng)等地。
據(jù)歷史記載,神池縣境內(nèi)的長城是扼守戰(zhàn)略要地的第二道防線,也稱內(nèi)邊。它自西向東蜿蜒,境內(nèi)的處于中段。西起偏關(guān)縣老營堡,后延朔州與忻州交界處,向東轉(zhuǎn)至平魯,又經(jīng)神池、大水口、陽方口、黃草梁、寧武縣后延伸至原平縣、山陰縣、代縣、陽明堡、應縣、繁峙縣、渾源縣、靈丘縣直至河北省、北京市,再連八達嶺、居庸關(guān),后連延慶與外長城交匯。當時朝廷將內(nèi)長城西邊的三座關(guān)隘即偏頭關(guān)、寧武關(guān)、雁門關(guān)合稱為外三關(guān)。神池也處于外三關(guān)之前沿,理所當然成了前沿陣地,可見戰(zhàn)略位置非同小可。
作為軍事防御工程,墻體多采用就地取材的夯土結(jié)構(gòu),部分地段以石塊包砌,沿線設有敵臺、烽火臺等軍事設施。這些遺跡見證了明代北疆防御體系的建設智慧,反映了當時軍事工程技術(shù)的發(fā)展水平。
從歷史價值來看,神池明長城是研究明代邊防政策、軍事制度的重要實物資料。其修建過程體現(xiàn)了明朝“九邊”防御體系的戰(zhàn)略布局,也記錄了中原王朝與北方游牧民族的互動歷史。長城沿線出土的兵器、生活用具等文物,為研究明代邊塞生活提供了珍貴素材。
歷朝歷代戰(zhàn)爭不斷,修筑長城的工程也不斷。斷斷續(xù)續(xù)、修修補補,積攢成當今長城這個模樣。這些被風吹日曬雨水侵蝕殘垣斷壁的古長城,朝迎東方日出,暮送大漠落日,與荒野朔風融為一體,形成了這里的一大邊塞人文景觀,構(gòu)成了一部積淀著神池厚重歷史的巨書。
這些由土埂、山包、斷壁、殘崖、塌墻、土墩、破磚、碎瓦組成的神池古長城遺跡,東不見尾,西無盡頭,翻山越嶺,穿云破霧,連著嘉峪關(guān),接著山海關(guān),與北京八達嶺長城遙遙相望。當你了解到這段古長城當年有雄強、悲壯、英勇、激昂故事的時候,當你登臨這段飽經(jīng)滄桑、滿身瘡痍的城墻的時候,心頭就會涌起波瀾壯闊的感覺,你的心靈就會受到震撼。這些歷經(jīng)千年風霜的文化古遺,看上去已面目皆非,幾乎已融入崇山峻嶺中。長城不是一道冷冰冰的墻,而是一本厚重的“百科全書”。在長矛大刀相搏的時代,入侵者面對這堵城墻,面對城墻上守城的精兵強將,面對滾木巨石、強弩箭鏃……怎能不望而生畏。
站在古長城上,遙想這些歷經(jīng)風雨雪霜,在血與火的古戰(zhàn)場上搏擊、傷痕累累的身軀,讓我們感慨萬千。長城上的萋萋芳草,莫非已化作守城將士的身影在搖曳;那覆蓋在長城上的叢叢花簇,莫非已化作守城邊卒的熱血在澎湃。遠處固守在山巔的烽火臺,讓我們仿佛看到了邊塞狼煙四起,勇士血染疆土的戰(zhàn)斗場面;眼前依稀可辨的夯土層,讓我們仿佛看到了筑城壯士灑下的汗水滴落其上。兇狂肆虐的朔風卷起在長城腳下,荒山野嶺的落葉枯枝被吹得呼呼作響,我們耳畔又一次響起古戰(zhàn)場上的戰(zhàn)鼓聲、馬蹄聲、喊殺聲,響起了幾聲胡笳和羌笛的幽怨聲。
近年來,當?shù)卣訌娏藢ι癯孛鏖L城的保護工作。通過科學修繕、環(huán)境整治等措施,這段長城遺跡得到了有效保護。同時,結(jié)合生態(tài)建設,在長城周邊種植沙棘、檸條等耐旱植物,既保護了遺址,又改善了生態(tài)環(huán)境。
如今,神池明長城已成為重要的歷史文化景觀。游客在此既能領(lǐng)略古代軍事工程的雄偉,又能感受邊塞歷史的厚重。這段長城不僅是中華民族的寶貴遺產(chǎn),更是研究明史和古代軍事建筑的重要實物見證。而今的古長城,抵抗住了塞上漫天風雨的侵蝕,勝景迎五洲賓朋,偉岸博四海贊嘆。游客在這里陶冶雅興,登臨縱覽。真是千年關(guān)隘,不毀炎黃之神;萬里江山,方興華夏之燦。
長城見證了歷史的變遷,承載著中華民族的智慧和勇氣。保護長城,就是保護我們的歷史和文化。長城腳下的山丹丹又紅遍了山間,楊柳樹又綠了河灘,柏油路上車水馬龍,縣城內(nèi)高樓林立,人們的臉上都寫滿了幸福。透過重重關(guān)山,順著這條蜿蜒起伏的巨龍?zhí)魍梢钥吹揭坏谰G色的長城正在延伸。
晉地邊陲刻史跡,長城精神世代傳。(宗光華)
(責任編輯:盧相?。?/sp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