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面塑藝術是歷史悠久的傳統民俗文化。其始終與人生禮儀習俗緊密聯系,它廣泛用于節(jié)日、婚嫁、壽誕、喪葬、上梁、喬遷等諸多民俗風情、祭祀或慶賀活動,因種類齊全、制作精美、構思巧妙獲得美名。面塑寄托了勞動人民的美好愿望和祈盼,期盼國泰民安、生活富裕、人世昌隆、人壽年豐。
山西面食有著國際聲譽,這是眾所周知的。面食與面塑有著難以分割的緊密聯系,面塑藝術在創(chuàng)新發(fā)展的過程中,或多或少會獲得山西面食廣告品牌效應。山西面塑藝術通過不同形式的展覽會,旅游推介會,旅游景區(qū)展示或手工藝品博覽會,把山西面塑推向市場,讓市場逐漸通過面食的品牌,認識山西面塑藝術,從而擴大影響。
夏天的忻州,流光溢彩,青綠無際。帶著對民間工藝文化面塑制作的好奇,我們忻府區(qū)作協數人一行,來到位于忻府區(qū)播明鎮(zhèn)的永茂莊村,了解民間面塑制作發(fā)展的現狀,并拜見了全市聞名的面塑大師劉鳳蘭老師。
歷史淵源
忻府區(qū)面塑,又叫“花饃”,起源于先秦,成型于漢代,是一種流傳于忻府區(qū)周邊,且有豐富地域特色的民間面食工藝品,是當地人民千余年來生產生活的結晶,是當地人民勤勞智慧、追求美好生活的象征,與當地社會民俗發(fā)展息息相關。在逢年過節(jié)、廟堂祭祀、扶梁饋贈、生日壽誕等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都有著廣泛的用途,成為晉西北家喻戶曉、人人喜愛和推崇的民間文化和民間藝術。
從歷史上看,從先秦戰(zhàn)國時代開始,忻府區(qū)一直就是花饃的產生之地和發(fā)展之地,有著悠久的歷史和成熟的制作工藝,是當地最為普遍的民間工藝文化之一。社會有變更,季節(jié)有輪轉,但花饃制作不會停息,且隨著社會進步,又被賦予了更新的文化主題和更新的思想內容。
從科學上看,花饃制作從和面、蒸面、調色、塑型等各個方面,展示出的是“手心”上的藝術。在制作思想上,講究“巧、潤、透、精”;在具體制作上,用刀、剪、板、滾等工具,融實物、雕塑、繪畫、建筑、民間傳說和神話故事等為一體,用虛實相結合的藝術方式,通過精心制作,構制出豐富多彩、栩栩如生的各種自然和社會造型,給人以美的遐想和賞心悅目的藝術文化享受,成為基層民間文化最具生命力的工藝品之一。
從民俗上看,從古至今,忻府區(qū)民俗十分豐富,但婚喪嫁娶、扶梁謝土、寺廟祭祀、生日祝壽等,無論哪一種民俗,都離不開花饃陪襯。上至官府,下至群眾,家家戶戶,對花饃制作、花饃文化,認可備至,成為配合重要民間慶典的必備裝飾,也是最受民間喜愛和推崇的民間工藝藝術文化。
面塑世家
劉鳳蘭老師一家居住的是一個典型的農家四合院,院內有棗樹和菜畦。聽說我們慕名前來采訪,她十分高興,當即停下手里的面塑活兒,熱情地接待了我們,并與我們講述了她的面塑人生。
61歲的她就出生在該村的面塑世家。姥爺馮保全,1906年出生,因從小對面塑藝術的喜愛,便刻苦鉆研,掌握了面塑技巧,當時是忻州知名的面塑大家,著名的民間面塑藝人。后來他將面塑技藝傳授給劉鳳蘭的母親馮翠香,之后馮翠香又成為忻州的面塑名人。劉鳳蘭就是在這樣的家庭環(huán)境中長大,從小聰慧,悟性極高,少時就隨母學習面塑技藝,初步掌握其制作工藝,在她23歲出嫁之時,親手為自己的婚禮制作花饃“龍鳳呈祥”“鴛鴦戲水”“百年好合”等,受到村人好評;觀者甚多,傳者甚眾,聲名鵲起,童叟喜愛,本村及附近村莊請她制作花饃的人絡繹不絕。
結婚成家后,她曾擔任過村里的婦女隊長、文化指導員等職務,家里她還以養(yǎng)豬為生,成為該村的養(yǎng)豬專業(yè)戶。面對社會和家庭的諸多壓力,她在努力經營自己家庭生活的同時,仍癡迷于自己一生所追求的面塑藝術,不斷從美術、戲劇、動畫片、民間傳說和神話故事中去理解和頓悟,注重“和面、蒸面、調色、造型”等面塑制作的各個環(huán)節(jié),從中體會“巧、潤、透、精”等面塑文化精髓,從而實現了其在花饃制作上質的飛躍:2017年7月,以作品“祖國萬歲”獲首屆全省職工手工藝品展評活動設計獎;同年8月,以作品“歲歲平安”應約去北京恭王府參加國家非物質文化展覽,受到中外游客和專家的好評;2018年3月,被山西花饃藝術組委會授予“第二屆花饃面塑最佳設計獎”;2019年2月,榮獲山西省第三屆花饃藝術展最佳人氣獎。她現在除專一從事花饃制作外,還兼職擔任中國亞洲經濟發(fā)展協會文化藝術金融委員會委員。
制作秘訣
面塑與其他手工藝品一樣,既是藝術,就有其制作秘訣。所幸在我們這次采訪中,劉鳳蘭老師將其制作秘訣和特點公布于世,希望能夠借此引起全社會對花饃文化的重視。
她制作的面塑作品有如下幾個主要特點:一是配料恰當、面饃光滑、不裂。她繼承母親的面塑制作秘訣,注重面塑配方。做面塑時采用的白面和其他配料的搭配比例是:白面粉500克,糯米粉100克,食鹽25克,香油50克,蜂蜜50克。在白面粉中加入以上配料,就可以保證制作成功的面塑光澤好看、不裂,保持完好的時間較長;二是注重刀具和鑷子、剪子等的綜合應用。仔細觀察人、動物與花草等的外表特征,做到有的放矢,先難后易,重點突破。她認為,不論是動物還是人,面塑造型最大的難度在“臉上”,臉部是核心、是重點。因此必須在臉上狠下功夫,做到觀察入微,精雕細刻,方能惟妙惟肖,打動人心。在對有關花草面塑的制作上,注意觀察花草特質,從枝干到葉片的每一個細節(jié)都不放過,都要體會出其相同處和不同處。也正因為如此,由她制作的面塑生動活潑、真實可信,才能夠充分展示出忻州面塑的底蘊和魅力,給人以美的遐想和享受;三是注重線條的流暢,色澤的搭配。好的面塑線條和色澤最為重要,線條考驗的是面塑制作者手上的功力,色澤搭配考驗的是面塑制作者的觀察力和頓悟力;四是與時俱進,注重創(chuàng)新。面塑的文化寓意和本質是代表基層人民群眾的美好祝愿,將美好祝愿通過精心制作化為具體工藝品面塑,用具體的工藝品面塑將基層人民群眾的美好思想情感和祝愿生動地形象地展示出來。
面臨困境
然而,近十年來,本地面塑市場銷售由于種種原因面臨重重困難?;鶎用嫠艿膶嶋H生存空間面臨著巨大的考驗:有的人家在辦婚慶事宴的時候,不用花饃了,或者說用量少了,如過去舅舅上外甥事宴,不僅要拿禮金,還要拿一盒花饃,現在個別地方舅舅干脆以多搭禮金代替,花饃基本不用;基層群眾現在過各種民俗文化日,也一般以面饃,甚至是蘋果、香蕉等代替花饃。她進一步分析:“在我們本地個別地方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主要原因:一是基層群眾對花饃文化、本土古文化不夠重視;二是當代快捷生活的影響。基層群眾嫌花饃制作麻煩、費事,而自動選擇放棄。
為把忻州的面塑藝術進一步發(fā)揚光大,推向全省、全國,多年來劉鳳蘭老師不遺余力,孜孜以求,十分注重面塑知識的傳播和普及。不僅在本村講課,幫助農村婦女們走上愛好面塑、制作面塑的生活軌道;而且應邀到忻州創(chuàng)奇學校為孩子們授課,培養(yǎng)新人,讓面塑藝術從孩子抓起。她還去忻府區(qū)河拱村、頓村、北趙村等地講課,特別是2018年她還應山西黃河職業(yè)技術學校赴繁峙縣的雁頭村、東魏村、東峪村、西莊村等授課,大力普及面塑知識。她還不斷加大面塑普及力度,積極開展收徒授徒工作,忻府區(qū)的李全香、高愛、杜來魚、馮敬淼等都是她親手收授的面塑弟子。她以自己親身的實踐和努力,帶動了忻州民間面塑藝術的發(fā)展和繁榮,同時也再次展現出她作為忻州面塑大師的初心和風采。
面塑新路
花饃文化在當地有著極為深厚的民間基礎,為進一步傳承花饃文化,保護花饃工藝不斷傳承和發(fā)展,劉鳳蘭老師認為,未來5年將對花饃有以下幾個保護內容:一是挖掘民間文化,綜合充實提高花饃工藝文化,為花饃文化加入更豐富的內容;二是加大宣傳力度、普及力度,繼續(xù)外出講課,讓更多的群眾認可花饃文化,參與到花饃文化中,同時還要做好更多的收徒授徒工作,讓花饃新人不斷涌現,不斷傳承;三是要讓花饃充分占領市場,打出銷路,爭取在省內外有一席之地。
為實現以上目的,她決定采取如下保護計劃:一是籌建面塑專一工作室,組建一支由她本人負責的專業(yè)團隊,工作人員至少10名;二是繼續(xù)深挖當地民俗文化,實現與面塑文化的有效銜接;三是在現在的基礎上,繼續(xù)完善和規(guī)范面塑體系,向社會推出比較完備的面塑體系作品;四是繼續(xù)做好收徒授徒工作,開設面塑培訓班,培養(yǎng)更多的青年愛好者參與,年授徒2名;五是利用網絡、巡展、參賽等多種形式,在傳統面塑技藝的基礎上進行開發(fā),體現當代忻府區(qū)特色文化。
我們深切地希望,花饃藝術能夠在劉鳳蘭老師等民間工藝品藝術家們的帶動下,承載希望,爭出精品,占領市場,走出山西,走向中國,走向世界!
(責任編輯:梁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