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提出,要發(fā)展具有強大思想引領力、精神凝聚力、價值感召力、國際影響力的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重大革命歷史題材是影視劇的創(chuàng)作寶藏,它的使命正在于真實還原革命歲月,揭示歷史發(fā)展大勢,激活愛國主義精神。
重大革命歷史題材劇《浴血榮光》于7月在央視綜合頻道首播,收視率突破3%,為同期劇集收視第一,創(chuàng)革命歷史題材劇收視紀錄。該劇后續(xù)在其他衛(wèi)視多輪重播,說明這部作品的革命敘事與精神力量得到觀眾的廣泛認可,在選材立意、創(chuàng)作理念與美學品格等方面都有所突破,以當代視角賦予歷史新的生命力。
首度聚焦黨的建軍思想
《浴血榮光》聚焦1927年至1935年間,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武裝從南昌起義到遵義會議的熱血奮斗歷程。它的獨特之處在于首度聚焦黨的建軍思想,但這也會帶來創(chuàng)作難題:建軍思想偏于嚴肅理論,會拍得好看嗎?翻看導演陳力曾經(jīng)的作品,無論是電影《血戰(zhàn)湘江》《古田軍號》,還是電視劇《海棠依舊》,都體現(xiàn)出導演深厚的史學功底與對紅色熱土深沉的理解與愛,都能看出她獨特的歷史視角與厚重磅礴的影像風格。而這一次,她也交出了出色的答卷。
相比以往的同類題材作品,《浴血榮光》聚焦人民軍隊“如何從無到有,由弱到強”的過程,生動反映人民軍隊武裝奪取政權的艱難歷程,體現(xiàn)出以毛澤東、朱德、周恩來、陳毅等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在血與火的考驗中堅守信仰、開拓新路的政治智慧。
作品有三條線索:一條是毛澤東同志創(chuàng)建中國工農革命軍的建設發(fā)展過程;一條是南昌起義的國民革命軍如何突破重圍最終在井岡山會師;還有一條,是以國民黨蔣介石為首的國民黨軍閥之間的勾兌與斗爭。在這種交叉對比中,我們能更清晰地看到,中國共產黨為何建軍,建軍又為何。
我印象最深的是毛澤東同志在永新縣主持三灣改編的精彩戲份,當部隊經(jīng)歷了秋收起義失利陷入低谷,余灑度等人不僅不好好總結經(jīng)驗,反而要趁機奪權。在此關鍵時刻,是毛澤東同志在會場面對廣大官兵有理有據(jù)地說明了黨的領導對于部隊建設的重要意義,正如劇中的小士兵所言,“有了黨組織,我們就有了方向”。而此前,余灑度等人不重視黨的組織建設,導致軍隊紀律渙散,軍官隨意打罵士兵,完全是舊軍閥作風;而毛澤東同志提出把黨組織建在連隊上,才讓整個部隊如獲新生,煥發(fā)出勃勃生機。整部劇在這一時刻也似乎散發(fā)出光亮,點明為何三灣改編會被稱為“標志著毛澤東建設人民軍隊思想開始形成”的重要歷史節(jié)點。
反觀蔣介石為首的國民黨一方,他為了實現(xiàn)軍事獨裁背叛了孫中山先生“天下為公”的革命理想,與汪精衛(wèi)、唐生智等軍閥混戰(zhàn);不惜與原配妻子離婚,轉身與宋美齡完成政治聯(lián)姻,完全是出于個人利益考慮。
中國共產黨之所以建軍,是為了解放中國窮苦百姓,為了窮人不再受辱,為了無立錐之地的農民耕者有其田,這也是為什么從湖南安源、江西井岡山,再到福建長汀,當?shù)匕傩諘e極報名參軍,會趕十里夜路上山為紅軍送棉花、做棉被,并心甘情愿在家照顧受傷的士兵。正如劇中月妹的歌詞所唱“戰(zhàn)場殺敵換新服,針針線線鎖恩情”,這是軍民魚水情的生動體現(xiàn)。
人民軍隊雖然經(jīng)歷了犧牲與失敗,但依然能在艱苦的環(huán)境中生存下來并發(fā)展壯大,就是因為它是為了人民的利益,所以獲得了人民的擁護。這部電視劇講述的正是“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這一樸素道理,創(chuàng)作者以歷史唯物史觀探究了人民軍隊勝利的必然性。
家國同構敘事展現(xiàn)人性溫度
所謂“浴血榮光”,在于篳路藍縷、披荊斬棘的艱難,浴血是在血與火的淬煉中凈化、升華,在理想與信仰中鑄就軍魂。這段歷史雖然已經(jīng)被影視劇多次表現(xiàn),但《浴血榮光》并沒帶給我枯燥之感,反而產生了一路追劇的沖動。其原因在于編導將革命領袖、將領、普通士兵,都還原成了有血有肉的人,通過具體的人的命運際遇,讓歷史人物和事件可被深深感知。
劇集的一個重要藝術特色,在于用家國同構的敘事展現(xiàn)出人性溫度,將毛澤東、朱德、徐特立等領袖置于家庭敘事中。毛澤東同志一家為革命事業(yè)做出重要貢獻,可謂滿門忠烈。劇中對毛澤東的塑造,在展現(xiàn)他如何從一名書生成長為革命領袖的同時,也還原了他作為丈夫、父親、兄長的真摯情感。他出生入死為革命,也會記得為楊開慧和三個孩子買上他們愛吃的點心和撥浪鼓。楊開慧對他說:“你去哪兒,我們就去哪兒,或者你不方便,你讓我們去哪兒,我們就去哪兒?!睕]有激昂的口號,沒有空洞的說辭,這份堅貞的情感通過質樸的語言表達出來,卻是那么感人。
該劇還第一次展現(xiàn)了毛澤東同志與兄弟姐妹之間的深情。在毛澤覃來匯報工作時,毛澤東會貼心地拿出饅頭讓饑腸轆轆的弟弟吃口熱乎的,長兄的愛護之情溢于言表;當堂妹毛澤建被反動軍閥逮捕、身陷囹圄時,他在夢中還在擔心堂妹的安危。劇集將毛澤東的領袖成長之路與家庭溫情敘事相結合,讓人物顯得更為立體生動。
主創(chuàng)還虛構了福建長汀的林育才這個裁縫家庭。林裁縫一家出身貧苦,原本過著食不果腹、居無定所的逃亡生活,直至共產黨來了,他們在共產黨的幫助下開起了一家裁縫鋪,過起了靠手藝吃飯的生活。林家四個兒子——有國、有家、有田、有書,寓意“詩書傳家”“有國才有家”的樸素愿望,四位熱血男兒后來在炮火中成長,也折射出紅軍力量由弱到強的過程。林裁縫一家,是主創(chuàng)在閩西調研數(shù)月,從眾多歷史人物中梳理提煉出來的人物,具有扎實的原型基礎,所以這一家人才“立得住”。而劇中通過林家?guī)仔值艿募視?,側面交代了當時重要的戰(zhàn)爭經(jīng)過,則讓敘事視角更加豐富、更具溫度,他們是當時無數(shù)無名英雄的象征。
影像美學深度參與敘事
在《浴血榮光》中,陳力導演延續(xù)了其真實厚重、沉郁激越的影像風格,讓影像深度參與敘事,劇集對于不同的場景敘事采用了不同的影像風格。南昌起義、三壩河阻擊戰(zhàn)、井岡山叢林游擊戰(zhàn)等戰(zhàn)斗大場面,炮火紛飛、震撼人心;而與家庭相關的影像則趨向溫暖動人。
相比于以往表現(xiàn)毛澤東同志革命故事的作品,此次《浴血榮光》在如何表現(xiàn)建軍過程的影像上下了很大功夫。導演陳力做了精心設計,她讓影像不僅還原歷史,還富有更為深刻的寓意。比如,毛澤東在湖南發(fā)動秋收起義前,前往萍鄉(xiāng)安源煤礦的兵工廠,和工農兄弟一起鍛造鐮刀與斧頭等武器,他在畫面的黃金分割點慷慨演說,鋼鐵熔爐里火紅的光芒照射在他身上,充滿油畫般的力量感和造型感,也寓意著人民軍隊就誕生于工農中。
劇作第一次還原了毛澤東如何確定中國工農紅軍的旗幟,當何長工拿著設計好的中國工農紅軍的旗幟來到毛澤東住所,此時全屋只有一盞昏黃的煤油燈,整面紅色軍旗鋪展在桌子中央,成為視覺中心,畫面顯得肅穆、莊重。只見毛澤東沉思片刻,將旗幟中的斧頭略作修改,可謂畫龍點睛。在緊張的戰(zhàn)爭前,這一段相對安靜的畫面,宛如暴風雨前的平靜,亦點出了“革命需要旗幟引領”。
關于家的影像則充滿溫情,在表現(xiàn)毛澤東與楊開慧的家庭生活情境時,導演大多采用的是暖色調。比如,在橘黃色的燈光下,楊開慧邊做針線活,邊照看搖籃里熟睡的孩子,安寧溫馨;毛澤東回憶起馱著孩子笑著奔跑,采用了泛黃的影像,充滿柔情。這些家的影像與戰(zhàn)爭的慘烈場景,形成強烈對比,增強了戲劇張力,讓人揪心感慨。反觀蔣介石與宋美齡的結婚影像,采用的是一種冷色調,寓意著政治聯(lián)姻的本質。
《浴血榮光》以歷史主動精神,生動描繪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武裝在初創(chuàng)時期面臨極端艱險時,如何從絕境中奮起,并最終實現(xiàn)偉大轉折的光輝歷程。劇集深入挖掘黨的建軍路線背后所蘊含的崇高使命與人民立場,是史與詩的交響,也是一部鮮活的歷史教科書。(胡祥)
(責任編輯:盧相?。?/span>